唐轹 |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湖南省武冈市秦桥镇中心小学 唐轹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背景是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劳动力迫于生计不得不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少应有的关心及教导,在学业、身心成长、道德品行方面产生了许多不良因素,这些不良因素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于家庭教育的严重不足。所以,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须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情况、思想动态、家庭结构等方向展开研究,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再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建议,旨在提高社会、学校及家庭成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也为更好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打工,大部分农村出现了空巢现象,即家庭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责就落在了一同“留守”的祖辈身上。由于年纪偏大,加上还要务农,文化水平低,许多监护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是,放学回来,吃完饭、写作业,至于作业的质量、心理上的教育,基本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在笔者的调查中有66%儿童是父母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而在这些爷奶奶中有90%以上都是文盲,文化水平基本在小学以下。
除了爷爷奶奶因为本身的能力不足之外,父母在教育其子女时的方式方法更是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质。因为进城务工,父母不仅极少陪伴子女,更是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或者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好不好,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与道德品质缺乏有效引导;有些家长和爷爷奶奶对于孩子倒是关心,但是却是集中表现在金钱方面:由于家庭条件的改善,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觉得自己不能陪伴子女,便在金钱方面进行补偿,给予孩子大量的零花钱,这样导致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对金钱的正确认识、没有养成良好的金钱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始终处于不健全的状态,导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人格养成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既是家庭教育不足的结果,同时也是家庭教育不足的表现。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教育及生活习惯缺乏有效引导
由于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二是当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其学习加以监督与辅导,三是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失去了教育最佳时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基本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爷爷奶奶年纪大,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还要放在农忙和家庭事务上,对于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及生活习惯的引导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2.安全教育存在严重不足
在安全这一块的问题,从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儿童安全事故报道就可以看出,农村家庭在安全教育上的极度缺乏。农村留守儿童本身缺乏正常的家庭环境的保护,加上安全教育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十分容易收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安全教育存在不足表现为:一方面监护人没有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孩子的健康只是吃饱穿暖,忽略了其他因素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监护人不知道怎么进行安全教育,如如何拒绝陌生人、溺水了怎么办等等都没有细致的进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本来就因家庭关爱和保护不足的容易受到侵害,再加上严重不足的安全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更加容易成为受害群体,且在被侵害时也不知采用合适的保护手段和应对措施。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方面
1.城乡经济差距导致家庭结构拆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城市和农村发展差距的迅速扩大,也由此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父母或其中一方进城务工,父母无法给予孩子应得的关爱与教育。而由于不同的现实状况,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结构也不尽相同,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中,祖辈抚养最为普遍,其次便是单亲抚养,除此之外还有单亲隔代抚养。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不可能获得与非留守儿童一样的家庭教育。父母不仅仅是子女的抚养者,更是子女的教育者。而由于父母进城务工,不能扮演好这两种角色,其他抚养者更是力不从心。家庭结构上的分割,让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2.现行户籍制度阻碍留守儿童随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状态在城乡人口流动不频繁的时期是有利于社会管理的,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经济发展加速,许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这种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的弊端便显露出来,由于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身份上的本质区别,进城务工人员无法享受正常的城市居民待遇,他们的子女若要在城市学校就读就必须支付比城市户口学生更高的学费。受户籍制度的影响,进城的农村人口也不能纳入城市医疗保障体系,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居民权利。因而,在经济条件并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工选择把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生活,农民工子女要想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学习面临着重重困难。现行户籍制度中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部分严重阻碍了留守儿童的随迁,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二)学校方面
作为孩子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于学习成绩的关注明显比对心理上的关注要多,或者只关心成绩优秀的,忽视了成绩差的。同时,许多学校没有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教育课程的设置同样缺乏适应性,不能满足留守儿童成长的现实需要,学校也没有合适的措施去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变化动态及家庭情况,没有及时有效的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安全教育。这样必然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变异。
现今,寄宿制度是大部分农村学校通行的管理制度,但因为农村学校在基础物质条件、教师人员等方面的严重不足,这一制度也面临许多挑战。即使大部分农村学校意识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但缺乏足够的资源应对,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却缺乏心理老师,有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计划,但缺乏足够的人力、财力支持,实施不下去。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事实上,乡村学校因为各种资源的不足,根本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留守儿童脱离困境,也无法给留守儿童提供相对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因此,匮乏的学校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正常功能的发挥。
(三)家庭方面
1.教育方式重物质补偿轻心理辅导
教育方式的重物质轻心理表现为两种:一种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重物质轻心理,还有就是祖父母教育方式的重物质轻心理。父母本是孩子最理想、最直接的监护人,但因为现实物质条件的限制,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自觉不能陪伴,亏欠了孩子,许多家长选择了非常直观的物质补偿方式,而缺少了无形但十分重要的心理补偿,大部分的父母与留守儿童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成绩怎么样,很少有父母去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开不开心,缺乏对孩子心理上的关注。祖父母的教育重物质轻心理则更多的是出于溺爱,现今,中国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根独苗,家里孩子少,爷爷奶奶自然更加爱护孩子,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加上孩子父母出去外出打工,心疼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零花钱需求根本不加限制,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却缺乏有效引导,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更是缺乏重视,甚至在孩子犯错时也会出面袒护。这种溺爱的教育方式十分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一)政府政策方面
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减少劳动力外流
必须看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就是因为父母进城务工导致家庭教育的不完整,而他们进城务工的最主要就是因为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父母为提高家庭收入而进城务工,以此增加家庭收入。所以,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就要留住农村劳动力,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支持农村劳动力在家乡自主创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倡多种手段致富。此外,加快农村各种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与农村学校现状,只有农村经济搞活了起来,农村人富了起来,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了,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出的情况才会减少,才能保证更少的农村儿童沦为留守儿童,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2.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加强政策制度保障
我们了解到,许多的农村务工人员经济上有条件带孩子进城一起生活,但由于户籍、入学等层层关卡,使得许多他们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国家层面上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医疗体系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打破务工人员在城里生活的社会保障、住房壁垒,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平等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引导劳动力在城乡间合理流动,为农村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就读提供便利,让进城务工人员可以享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待遇和权利,为农村留守儿童跟随父母一起生活扫除障碍,减少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家校联合教育机制,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由于家庭教育存在许多不足,便需通过学校教育进行补充,作为留守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理当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高的关注度,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弥补因家庭教育不足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此,学校可建立家校联合教育机制,具体有效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加强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交流,向其传授一些教育子女的理念、方法,提升其教育子女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也让父母们更加注重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方法,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温暖。在家庭和学校相互联络的同时,让家长、学校能及时了解儿童动态、学业情况。通过双方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明天托起一片蓝天。
2.完善现有寄宿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寄宿制度的出现与发展,为农村学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但也需看到,寄宿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需要加以完善。首先是住宿条件差,学校应在硬件和软件等方面改善住宿条件,硬件方面,学校应尽可能改善住宿的各种设施,如厕所建设,冬季供应热水等,加强卫生管理,尽可能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软件方面,学校应配备或培养专门的生活老师,引导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加强管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班会、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活动,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引导留守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同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三)家庭方面
1.转变教育方式,物质奖励与心理辅导并重
不管是父母,还是其他监护人,都应该变革他们的教育理念 ,改变注重物质轻视思想,重视学习轻视发展的教育理念。物质手段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但不能让物质手段成为主要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弥补孩子物质条件不足,更要关注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主动去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心里开不开心,而不是用礼物、金钱堆砌孩子的生活。如果在外务工,更要通过电话等通讯手段加强与孩子的联系,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除此之外,也应关注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发展,不该简单的用分数来评判儿童,而是注重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和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为子女长大成才打下基础。
2. 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过:“在家庭里他过着人间生活,在和家人的和睦相处中,在平和安静的家庭环境与内心的宁静中他充分享受到世界的幸福”。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小时候,家庭环境的好坏,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对孩子的品性培养有着巨大影响。因此,父母应尽力给子女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尽力与子女一起生活,承担起养育子女的义务。即使在外务工,也要加强与孩子交流,不能忽视与孩子情感的培养和建立,保持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给孩子正常的家庭的和谐与温暖。
阅读排行榜
图片新闻榜
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