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前沿 > 学术前沿

范思芸 | 论游戏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栏目:学术前沿     来自:中国教师教学研究网      时间:2024-12-23 09: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市街幼儿园  范思芸

 

    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指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身和周围环境,避免或消除自身受到伤害的能力,它体现了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反应能力、主动行为能力等。经调查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幼儿缺乏经验,生活阅历少,好奇心强,分辨是非能力弱等因素,每年有超过20万的孩子发生意外事故,占死亡率的26%,其中幼儿伤亡率是韩国的1.5倍,美国的2.5倍,由此可见,意外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影响幼儿健康发展的拦路虎,对社会、家庭来说,幼儿安全是永不落俗的问题。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培养我们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当前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这些安全事故的频发,究其缘由,还是我们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本人罗列了三点主要问题:

 

    (一)、不相信幼儿有自我保护的本能

 

    现今很多家长都不相信幼儿有自我保护的本能,那么我们的孩子究竟是否拥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呢?

 

    沃克和吉布森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深度知觉实验“视觉悬崖”——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的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个实验,一方面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直觉,另一方面也说明,婴儿具有趋避危险、保护自我的本能。  在平时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也不难看到,幼儿在接触一件新的事物时,总会表现得小心翼翼。比如第一次玩钻网爬楼,总有孩子在入口出犹犹豫豫不敢上去,伸出脑袋看其他爬的小伙伴,还有的孩子爬到一半哭着要下去,这些都是孩子们基于自我能力和安全的本能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自发的行为。当教师在旁边鼓励孩子去勇敢挑战时,孩子们会一点一点地尝试,先走上去,再爬上一点网,一步一步地当孩子发现自己能够完成这样的挑战时,他们才会放心自如地进行游戏。再比如,给有的孩子吃一个他们从没来吃过的小点心时,他们会不停求证点心是用什么做的,在得到答案后,也依旧是一小口一小口的吃,吃了几口后才开始放心大胆的大口吃起来,这也是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本能表现。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并对这种本能进行科学适宜的强化使幼儿获取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家长过度保护

 

    在我们现在的家庭结构中,孩子往往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家长大多都倾尽所有,把一切好的都给自己的孩子,也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让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下安全的长大。但现实是温室的花朵往往更容易受到摧残。据本人了解就有不少家长因为觉得孩子去户外玩不安全就减少孩子外出游玩的机会。这样就真的好吗?

 

    好玩、好动、富有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外界事物是具有浓厚兴趣的,而家长过度保护激发了幼儿的逆反心理看到事物就更想去看一看,摸一摸,常常会做一些危险的动作,干一些危险的事情,再加之幼儿身体发育尚未完善,他们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都比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持,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的反应和判断,从而导致了不少悲剧的发生。所以家长的过度保护有时也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反而适得其反了。

 

    (三)、学校过度约束

 

    与家长的保护方式类似,幼儿园对于幼儿的保护也往往是采取全方位的保护,过度约束我们孩子的自由。

 

    有的幼儿园认为少活动多规矩就可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有的幼儿园甚至减少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很不可取的。这是剥夺了幼儿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也禁锢了孩子的自由。作为成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保护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关注和保护孩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交给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在教学中、活动中、一日生活中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而不是对幼儿进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灌输式被动教育,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幼儿“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其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我们大可学会对幼儿放手,结合幼儿爱玩游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特点,不妨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二、游戏对幼儿及其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游戏对幼儿的意义是非凡的,所以本人认为,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个不二的选择。

 

    (一)、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利于培养其自我保护能力

 

    《规程》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纲要》提出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而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指南》在说明部分提出实施《指南》时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游戏才是幼儿适宜的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 进一步明确要求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  所以,游戏对于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也一定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孩子喜欢游戏活动,乐意参加游戏活动,那么他们对于游戏中蕴含的安全知识也一定能够更牢固地掌握,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能在其实得到加强。


    (二)、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有利于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游戏可以使幼儿积累丰富的经验,幼儿与各种材料玩具发生各种形式的互动,也就是在这些互动中,幼儿感知、体验物体数、量、形、体等特征,感受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序列关系、包含关系等内在联系,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他们面对危险时的自我保护机能以及对于未知危险的预判也有所提高。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游戏是轻松、愉快的,在这种气氛中,孩子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可以与同伴轻松地进行交流。游戏能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为孩子自由的表达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在语言游戏中,孩子的吟唱、富有创意的改编有助于他们充分感知语言的韵律,从语言、语法规则、语义等方面理解语言,从而对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如表演游戏“小兔乖乖”中,孩子们通过不断吟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不开不开就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知道了在家不能随便给人开门。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幼儿面临着许多有待动脑子去解决的问题。如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着火了怎么办?孩子通过在日常学习中知道要先保护好自己,着火可以用灭火器、可以向大人求助、可以打电话给警察叔叔和消防员叔叔等等,于是孩子们将这些学到的知识运用其中。成功的完成了一次拯救小厨房的行动。那么当孩子在现实中遇到诸如此类的安全问题时至少也能做到不慌张,能保护好自己。


    (三)、游戏促进幼儿身体发展,有利于加强其自我保护能力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使幼儿身体的各种生理器官得到锻炼,促进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加速肌体的新陈代谢,也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游戏活动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和提高了基本技能。在户外进行游戏,可以使孩子接触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加强孩子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孩子的健康也有一定帮助。孩子的身体得到了发展后,也为其自我保护能力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利于巩固其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的游戏离不开游戏伙伴。在与游戏伙伴的交往中,儿童懂得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以及如何回应他人。在游戏中幼儿为了使自己被游戏伙伴所接纳,幼儿必须对自己的某些行为进行自我约束,逐步学会分享、协商、轮流、谦让、友爱、互助等交往技能。通过一次次技能的习成幼儿之间的互相打闹也随之减少,碰到问题也能通过协商解决,减少了孩子之间打闹所造成的安全问题。在生活中,孩子的社会化不断提升,当孩子到问题了也会自己想办法求助他人,比如孩子在商场或者游乐园和父母走散了,也会向其他大人求助,通过打电话、广播等途径寻找父母。游戏促进孩子独立性、勇敢品质的形成,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在游戏中,要求幼儿自己选择玩具、自己商量玩法、自己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因此游戏能让幼儿学会独立。游戏的魅力还在于它对幼儿构成的挑战性。通过游戏,幼儿既可以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又可以克服困难,锻炼意志,还可以发现和体验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和成就感,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解放自己,锻炼胆量,还有许多体育游戏都是培养幼儿勇敢品质的好平台。幼儿有了独立性及勇敢品质,当他们在遇到一些小困难小危险时,也就有了自己勇敢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巩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如何在各类游戏中开展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下面本人将从表演游戏、角色游戏、体育游戏这三种切入,结合在实习期间所观察到的游戏案例,谈谈如何在游戏中开展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一)、表演游戏

 

    许多老师喜欢借助讲故事、看图讲述、播放视频等手段,向孩子展现在各种危险情况下正确与错误的行为,导致孩子们往往能理解其中的内容,能清楚地说出怎么做事对的、怎么做是错。但当孩子们真的直面危险状况时,仍是屡屡犯错表现得不知所措。究其缘由,教师对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并没有深入其内心深处留下痕迹,而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见过、会说”这样的浅层认知阶段。孩子并不能很好的形成真正的自我保护的行为意识或习惯,并未获得自我保护的常识,在真的遇到突然状况时难以真正发挥所学的自我保护方法。

 

    1、帮助幼儿习得自我保护常识

 

    表演游戏恰恰可以弥补这样“纸上谈兵”的缺失。表演游戏是以故事的内容和情节为线索,通过角色扮演再现故事的游戏形式。 表演游戏也是以一种三维的立体空间显化了安全常识的内容。这一独特功能,将幼儿直接带进文学作品的游戏场景中,让幼儿感受、模仿、体验各种安全常识和技能,在积极主动的玩中习得自我保护常识,增强了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表演游戏个例

 

    以下是本人在幼儿园实习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个表演游戏案例:

 

个案1:

    这是在小班中进行的“小兔乖乖”表演游戏。教师给孩子布置了贴合实际生活的场景,以及生活用品作为道具,如扫帚、簸箕、拖把、棍子等。在表演中,大灰狼想趁兔妈妈外出买菜假扮兔妈妈,骗小兔子们开门,然后把小兔子吃掉。小兔子们听到敲门的声音并没有马上去开门,她们先透过猫眼来辨真假,从猫眼里看看敲门的人是不是自己的妈妈,和自己的妈妈有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再通过问答来辩是非,向门外的人提问一些只有自己和妈妈知道的事来测试他是不是自己的妈妈;又利用身边工具来防卫反击,当大灰狼发现自己的伪装被识破了,直接破门而入,小兔子们纷纷拿起道具武器一起齐心协力对抗大灰狼。小兔子们利用课上学的知识和道具等一切可利用资源来判断和化解危机,进行了一次精彩有趣的表演游戏。


    我们可以从以上案例了解到,孩子们在表演游戏中能生动形象地演绎出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场景,故事表演中当“小兔子”听到门外有敲门声后,并没有马上去开门,而是通过看猫眼、提问题来判断门外的是不是自己的“妈妈”,那么我们的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听到敲门声或者按门铃声后也能学会先对门外的人进行判断,辨一辩是不是自己认识的人,再决定去不去开门,游戏可以说是给了孩子多一重的保护。另外,在对抗“大灰狼”的时候,孩子纷纷用起了自己身边的工具当武器。生活中,孩子们在面对危险实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时候也能运用一些身边的工具来自救。这样的表演游戏,很好的帮助孩子习得自我保护的常识。

 

    (二)、角色游戏

 

    如果说表演游戏是孩子习得安全常识的重要渠道,那么角色游戏则是将“知识”和“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桥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来源的社会性,贴近孩子的生活,也是满足孩子模仿成人生活的一种途径。在角色游戏中,孩子可以将在课上所学的自我保护常识以实际行为表现出来,在模拟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体验各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1、帮助幼儿体验自我保护方法

 

    教师将孩子的生活背景作为依据,组织孩子开展了角色游戏。考虑到角色游戏更多是孩子自主、自发的游戏活动,孩子拥有绝对的主动权、选择权,教师难以像表演游戏那样直接将安全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因此教师可以制造游戏困难情境。来为孩子搭建适当的平台,以此来帮助孩子在角色游戏中体验自我保护的方法。

 

    2、角色游戏个例

 

    以下是本人在幼儿园实习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个角色游戏案例:

 

个案2:

    在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小主人正在厨房炒菜,教师作为客人来到娃娃家做客。在做客过程中教师突然说:“咦?怎么有一股烧焦的味道?”于是教师和小主人们一起跑去厨房看看,原来是小主人们为了接待客人忘记了厨房里正在烧菜。教师这时候大喊:“不好啦!着火啦!怎么办?”随后,孩子们有的赶紧拿水来扑火、有的拿灭火器来灭火、拿小手帕沾着水捂住口鼻逃走、有的有的拿起电话拨打119求救请来了做小小消防员的朋友......在灭火后,教师提问:“今天娃娃家为什么会着火?还有哪些行为容易引起着火?”孩子们通过讨论,知道了很多行为会不小心引起着火,从而提高了孩子们的经验,避免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做出一些危险的动作来。教师又提出疑问:“如果火很大,小朋友们能自己去灭火吗?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怎么样的?”孩子们联系自己学到的安全知识,自主玩起了如何灭火的安全游戏,并在游戏中讨论、协商、实践来体验自我保护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以上案例了解到,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作为“小客人”介入,有意识的引导了“一场火灾”,并对遇到火灾时应该怎么做进行了提问,调动分孩子们已有的安全常识,让其模仿和尝试处理一些危险状况。在游戏中,孩子有的拿水来扑火、有的拿灭火器来灭火、有的拿小手帕沾着水捂住口鼻逃走、有的有的拿起电话拨打119求救请来了做小小消防员的朋友来灭火……各种着火的应对措施纷纷在游戏中体现。相对于表演游戏的内容,角色游戏是孩子们的“假”生活,但却可以与“真”生活接轨,更贴近孩子的真实生活情境,有利于孩子们去尝试和体验各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帮助幼儿累积更真实、更有效的安全认知经验。


    (三)体育游戏

 

    幼儿园体育游戏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活动,是发展幼儿各项基本动作,提高幼儿基本活动能力,锻炼幼儿身体的主要手段,它是由一定的动作、情节、角色、规则等组成的身体练习。 许多老师会将体育游戏作为学习劳累之余,用来辅助孩子放松身心的一种娱乐活动,孩子在游戏时仅仅是毫无目标性的玩耍。其实,体育游戏并非一日生活的一种调剂品,孩子爱游戏是天性,最为教师大可利用这一天性,为孩子量身定做一些体育活动,使孩子们在愉快玩耍中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无论是动作技能还是危机意识。帮助孩子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1、帮助幼儿提高自我保护技能

 

    体育游戏不仅对孩子走、跑、跳、蹲、钻、爬、投、躲闪等基本技能有所锻炼提升,还能由教师有目的的计划内容,有方向的引导,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技能。孩子在体育游戏中学习到了基本动作技能、意志、品质等,这也保证了孩子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

 

    2、体育游戏个例

 

   以下是本人在实习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个体育游戏案例:

 

个案3:

    在体育游戏“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教师为孩子创设了供孩子各种动作技能训练的游戏情景。在游戏中孩子不仅要走过独木桥、钻过小山洞、爬过大草地、轻轻走过“灰太狼”的家,而且还要想办法借助各种材料躲过“灰太狼”的抓捕,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有的打110请警察叔叔帮忙、有的和好朋友一起合作骗走“灰太狼”、有的边跑边用小沙包扔向“灰太狼”,一个个都想尽办法逃出“灰太狼”的抓捕。


    我们可以从以上案例了解到,教师将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充满趣味的体育游戏中,孩子在独木桥、钻小山洞、爬大草地、躲避“灰太狼”的抓捕的时候不仅锻炼了各方面的动作技能,还综合运用已掌握的安全知识和方法,打110请警察叔叔帮忙、有的和好朋友一起合作骗走“灰太狼”、有的边跑边用小沙包扔向“灰太狼”,体验了一次“大逃脱”,相信在生活中,孩子们遇到危险时也能想办法灵活的面对危险。在这样的体育游戏中孩子们感受运动的快乐,锻炼了身体,提升了自我保护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于璐.与时俱进——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J].新课程,2016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3] 张红梅.保健与教育[J].江苏省海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2017(3)

[4] 门雅丽.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

[5] 张俊芳.游戏对幼儿教育作用分析[J].教育学,2016(9)

[6] 吴晓丹.学前儿童游戏指导[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

[7] 陈智琼.论游戏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J].幼儿教育导读,2016(1)

[8] 程玉蓉、甘露.幼儿园体育游戏概述[J].幼儿游戏活动组织与指导,2015

[9]刘艳萍.浅谈幼儿在园的安全保护方法[J].幼儿教育,2016(1)

[10]刘燕玲.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J].教育周刊,2017(4)


阅读排行榜

图片新闻榜

图书排行榜

中师在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联盟合作
帮助中心
加入我们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腾讯关注
微博关注
微信关注
服务指南
会员服务
运营服务
广告服务
品牌合作
地方教育
教育培训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RRZCMS